盘活国有资产,一场千万亿元的挑战
库淤泥,拍出了8.39亿元。
2025年10月,黑龙江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披露了一则公告:受齐齐哈尔市水务局委托,该中心对两个水库的清淤权及淤积物处置权进行公开挂牌转让,挂牌价格为8.39亿元,转让年限为20年,挂牌截止日期为10月21日。
“一直需要花大价钱清理的水库淤泥,拍出了8个亿的高价,创造了全国水库淤积物交易的最高纪录。”10月23日,《黑龙江新闻联播》中介绍,这些淤泥是生产有机肥的上好原料。
按照《齐齐哈尔市水库清淤管理办法》,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中型水库清淤项目的组织建设和管理,以及清淤淤积物处置与利用。
也就是说,前述两个水库的淤泥,均属国有资源。交易公告显示,项目中标价亦是8.39亿元。
《黑龙江新闻联播》披露,拿下淤泥处置权的企业是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5年10月10日,实控人为齐齐哈尔市国资委。
“我们觉得花8个亿还是很值得。”该公司一位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我们眼里它可能是个‘金矿’,我们打算在这儿附近建(有机肥)厂。”
实际上,这家成立不足一月的公司无需真的拿出8个亿,而是可以从银行贷款。
齐齐哈尔市水务局副局长王杨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我们还协调金融机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9亿元,贷款年限最长可达20年。”
盘活两个水库的淤泥后,当地直接增加了8.39亿元财政收入。根据2024年齐齐哈尔市财政决算,其2024年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为41.9亿元。
“深入开展国有资源资产清查专项行动,全面摸清政府‘家底’,制定盘活资产若干措施,积极推动闲置资产盘活变现。”齐齐哈尔市本级2025年重大政策报告中写道。
齐齐哈尔迫切盘活国有资产,源自一个核心难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全市财政收支双向承压,矛盾异常突出,保障‘三保’(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偿债等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加大。”齐齐哈尔市2024年预算执行报告中透露。
齐齐哈尔的困境,亦是多地财政收支压力的缩影。于是,盘活国有资产成了各地的破局之道。
正如近日,湖北省提出的一句口号引发了普遍关注:“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地方加大盘活国有资产力度,能够尽可能增加财政收入,缓解收支矛盾和债务压力。
根据国务院报告,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国有金融企业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共计957.8万亿元。作为参照,2024年全国GDP为134.9万亿元。
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介绍,要编制宏观资产负债表,全面摸清存量资源资产底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进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盘活共享。
资源、资产、资金
国有资产,是一个总称,它涵盖了国有资源、资产与资金。落实到各地,具体种类有差异。
湖北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方案介绍,要盘活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五类国有资产。
安徽则明确,盘活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房屋、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股权、大型仪器设备、数据资产、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础设施这八类资产。
国有资产,又分为市政道路、公园等公益性资产,和厂房等有收益的经营性资产。
西部某县一位处级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只能盘活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很难有人要。”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情况汇总表》显示,统计的资产类别包括:房屋、土地、车辆、办公设备家具、大型仪器设备、其他资产。
山东一家县属国有企业高管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公司迫切想要盘活的资产,不是土地等实物资产,而是数十亿元的应收账款。
此外,随着各地加大盘活力度,优质的土地、厂房等实物资产趋于减少,地方政府将目光转向了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仅2024年,贵州铜仁市市直单位食堂20年经营权拍卖,成交价2.5亿元;山东平阴县出让低空经济30年特许经营权,中标价9.24亿元;河北藁城区2656块广告位30年经营权拍卖,成交价1.02亿元……
林凌在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省分行任职,参与过多起盘活国有资产的交易。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受让方可以拿着经营权向银行贷款,大概能拿到成交价75%左右的资金。
看上去,这是一笔“三赢”的交易:银行放出贷款;买方以较小的杠杆,拿下了一笔资产;地方政府则获得了高额的财政收入。
眼下,所谓国有资源的资产化,类似于给一棵树定价并获得融资,有一整套操作流程。
例如前述湖北省“三资”管理改革方案中介绍,全面清查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六类国有资源,科学规范开展“确认、确权、确值”,推进国有资源资产化。
2025年10月,湖北省林业局官网介绍,恩施州宣恩县对3万余亩森林资源及附属设施进行综合评估,涵盖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及道路、房屋等配套设施,最终确认评估价值超17亿元。随后,按评估值完成资产入账,将森林资源正式纳入国有企业管理体系。
确认资源价值后,通常会将它装入一家国有企业,以便资产入账。
一位东部某省咨询公司的总经理,曾为多个地方政府提供化债方案。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将各类资源装入国企后,可以增加资产规模,资源的经营权又可以包装出收入和利润,便于国企融资。“行业内的说法,叫‘先做报表转型,再做实质化转型’。”
相对于资源、资产,盘活国有资金更容易理解,通常指沉淀闲置、低效无效的钱。
比如2025年9月,南昌市青云谱区审计局披露,督促财政部门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资金清查工作,依据政策规定及时收回到期结余结转资金。2024年以来,已盘活沉淀的财政存量资金1500万元。
做大财政收入
“未来三年,企业入住率达到八成,产业园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一项令程岩倍感压力的任务,他是南方某省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负责运营一个上百亩的产业园区,总投资达到数十亿元,但目前企业入驻率不到三成。
过去几个月,程岩所在的城市加大了盘活国有资产力度,正在清查国企“家底”。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上级部门也对产业园区利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程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接下来,只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内部招商团队更多激励,还要仔细计算租金能否覆盖成本。不过会不会实现目标,仍是未知数。
地方越来越重视盘活国有资产,一个关键原因是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又涵盖了国有资产(资源)处置收入。
根据历年全国财政决算报告,十年间,国有资产(资源)处置收入占非税收入比重从20%升至40%。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税收收入17万亿元,同比下降3.4%;非税收入4.47万亿元,同比增长25.4%,主要是部分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和地方多渠道盘活资源资产等,拉高非税收入增幅约24%。
税收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地方财政依赖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在下滑。根据财政部数据,2020-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从8.41万亿元跌至4.87万亿元,跌去了42%。
“过去地方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融资,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2024年4月,湖北省政府官网刊发的一篇文章写道,盲目投资拉动发展的模式形成了大量无效、低效投资,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甚至债台高筑,不仅没有很好地支撑发展,反而带来沉重包袱。
于是,为了统筹化债和发展,地方严控债务“分子”的同时,正在做大财政收入的“分母”,也就是盘活国有资产。
当前,各地财政收入悬殊,债务压力各异,盘活国有资产的力度也不同。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29个省级行政区中(暂无山西、江西数据),四川、安徽、黑龙江等9个地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当地非税收入比重,均超过50%。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重庆,达到71%;占比最低的是北京、海南,为26%。
占比高的地区,集中于中西部和东北。
东部沿海某省一位国资系统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地虽然财政资金紧张,但压力尚可,在盘活国有资产方面,一直未有大动作,也没有提出相对激进的口号。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城市盘活国有资产收入,甚至成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理想情况下,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种,应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河北审计厅发布的《关于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写道,“有6个县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超过了税收收入。”32个县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占非税收入比重超50%,其中8个县占比超80%,最高达94.82%。
黑龙江牡丹江市2024年财政决算报告显示,全年税收收入为33.01亿元,非税收入55.99亿元。同期,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3.43亿元,占非税收入的77%,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
然而,优质的国有资源毕竟有限,难以持续增长。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2025年预算报告中写道:“易于盘活的优质国有资源资产基本处置殆尽。”
一位在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哈尔滨分行负责对公业务的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前几年,当地国有企业还能将供热、供水等收益权做抵押,从银行拿到贷款,现在已经很少有好的资产了。
北方某省一位财政系统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此前已经梳理了好几遍国有资产,为了化债,土地等能抵押的资产都抵押了,有些甚至抵押了不止一次,现在找抵押物都困难。
摸清“家底”不易
盘活国有资产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过去一段时期,多地都部署了清查方案。
2025年9月,湖南新邵县发布《国有“三资”清查盘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要求,全面清查盘点国有“三资”家底,包括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新邵经开区及县属国企拥有、管控的国有资产资源资金。
要求如实上报各项国有“三资”,如有瞒报、漏报,一律依规依程序追究责任。此外,分级分类梳理国有“三资”,按照“一资产一档案”的原则,建立国有“三资”清单。
“历史上首次基本摸清全省家底。”2025年2月,湖北省财政厅官网刊文介绍,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要求,组织全省2.7万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全面盘点国有“三资”。目前,湖北国有“三资”约21.8万亿元。
实际上,梳理国有资产的过程十分繁杂。
南方周末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基层政府普遍缺乏专业人士从事清查工作,只能从各个部门抽调人手,加之部分资产情况复杂,权属不清,梳理起来较为困难,有的地方不得不依赖第三方公司进行清查。
2025年4月,中国政府采购网一则交易公告介绍,江苏新沂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国有资产清查利用项目成交,中标价89.65万元,清查范围包括全民所有以及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集体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等5类自然资源资产。
土地、房屋等常见的国有资产,清查时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确权。
2024年3月,福建石狮市国有资产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在与网民交流时介绍,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部分单位房产材料缺失,房产确权办证难度较大,各有关单位还没有形成合力,部分单位对于资产确权办证还有不理解”。
林凌介绍,参与盘活国有资产过程中,经常发现产权不清的情况,例如有的房产是某个单位持有的,实际一查,还是村集体建设用地,没有改过土地性质,现在难以办证,也无法盘活。
2025年7月,湖南宁乡市政府办公室在回复一位人大代表建议时写道,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闲置的资产绝大部分都未办理权证。如停办的136所中小学校,除宁乡一中校办工厂有权证,土地属于国有划拨用地外,其余停办学校土地性质都为集体用地,且无权证。
集体用地转国有出让用地,手续复杂且成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产注入或出让。
林凌解释,即便国有资产可以办证,有的部门也不愿办理,因为要交税。
前述新邵县国有“三资”清查方案中介绍,对权证不齐的可经营、可变现的资产,要依法依规完善规划、用地、产权登记等手续,开辟资产产权登记绿色通道,精简和优化办事流程。
对确需调整相关规划或土地用途的项目,推动有关方面充分开展规划实施评估,依法依规履行相关程序,加快推动权证的应补尽补、能发尽发。
“用、售、租、融”
眼下,用一句话来总结各地的盘活国有资产方案,就是“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换言之,首先强调将国有资产用起来,而非将它们全部处置,从而换来收入。
前述那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情况汇总表》显示,盘活方式包括:单位内部挖潜、调剂利用(无偿划转)、对外出租、转让(出售)、其他方式。其中,单位内部挖潜、调剂利用均属“能用则用”。
为此,多地相继建立起跨部门的公物仓制度,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调剂使用。
2023年3月,江苏常州市天宁区发布《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区级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待处置、超标准配置以及临时机构的可调剂资产等,通过公物仓信息平台开展统一管理、调配和处置。
前述西部某县一位处级干部解释:“国企盘活资产时,也不可能把什么资产都卖了,公司还有一大群人要养。”
2025年6月,湖南邵阳市财政局在一份回复中写道,2023年以来,通过调剂方式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24家单位解决办公场所,涉及面积2万平方米。市级公物仓向33个单位调剂办公设备及家具2131件。
“能用则用”之余,处置国有资产时,出租、转让是最普遍的方式。
2025年2月,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网一则公告显示,麻江县将49个国有资产的20年经营权进行整体拍卖,资产均为商铺门面,成交价2581万元,买方为当地一家国有企业。
西部某省一只国有产业基金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的国企持有写字楼等资产,希望产业基金能够买下来,或者交由他们运营,国企一次性收走租金,但当地写字楼供给过剩,较难盘活,最后没有谈妥。
如果要将国有资产证券化,则对资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7月,南昌地铁官网刊文介绍,成功发行一款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品,规模10亿元,优先级票面利率仅2%,产品期限18年,其底层资产为南昌地铁大厦的未来收益权,将其转化成标准化、可流通的金融产品。
一位曾在东部某地财政局任职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前些年他们推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但发现对资产质量要求较高,地方的合规资产不足,“简单改造就能做的,金融机构早抢掉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出租、转让,还是抵押融资等方式,许多国有资产都面临价值下跌的情况,一旦处置,还容易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前述北方某省一位财政系统官员介绍,当地有的国企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但股价下跌严重,迟迟不敢处置,担心会被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
西部某省一家市属国企高管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谈及,此前曾与另一家国企洽谈,计划收购其持有的部分存量商品房,收购价参考当地市场价,但该价格远低于建设时的成本价,对方担心出让后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未能谈妥。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要求做好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决策审批等工作,应主要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证券交易所、产权交易所等公开透明渠道合理确定交易价格,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一位南方某地级市审计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处置国有资产时,不能与市场价格差距太大,否则容易涉及廉政风险。此外,判定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还要结合投资决策流程是否合规,具体亏损原因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著名经济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写道,“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剧烈变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地方财政的增长模式也在寻路,对千万亿元资产的梳理与再利用,或许会成为危中之机。






